fafrl4937 发表于 2024-10-16 05:45:29

严介和:中国式BT或将走出国门(转载)

  
  近年来,围绕地方债是否失控的话题一直是舆论焦点。截至2012年底,抽样审计在36个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3.85万亿元人民币,两年来增长了12.94%,其中16个地区债务率超过100%。2013年8月,地方债务审计风暴展开,有人开始将地方债的矛头指向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BT模式(Build—Transfer,意为“建设—移交”),认为BT是导致地方债务的罪魁祸首。
  对于BT,我是最有发言权的。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大家,目前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领域中唯有太平洋建设的BT模式最阳光,成本最低、进度最快、效益最好。
  地方债务的解药
  谈到BT,很多人问我当年怎么想到采用这种模式来搞基建。当年我做BT,我也不懂什么叫B,什么叫T。我只相信,创新就是违规,创造就是破坏。这么多年,我就是这么一路走来的。就是凭着这个信念,1996年,太平洋建设垫资5000万元成功完成了BT第一单——江苏宿迁市府大道(现洪泽湖路)。尽管当时争议很大,但我们最终成功完成,该方案也被公认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投资基建项目的特色模式。
  至此以后,太平洋建设声名鹊起,一路向好,工程项目遍布大江南北,并逐渐发展成为以基础设施投资与建设为核心产业,拥有国家公路、市政、水利等多个总承包一级资质及若干专业一级资质的大型企业集团。
  现在的国人,可以说是“谈债色变”,尤其是地方政府。其实大可不必。相较发达国家而言,现在我们的国家还比较穷,但我们真正穷的不是金钱财富,而是现代经济意识。殊不知,一个国家越强大,它的负债率就越高,例如美国。而哪一个国家越穷,它的负债率就越低,比如朝鲜。富人始终在花穷人的钱办富人的事情,用了也白用。所以经济发展我们必须要靠投资拉动,靠负债发展起来,这叫“发展才是硬道理”。总量到了一定程度,再提升质量,而后才是科学发展。
  如果说BT与地方债务有什么关系,那么BT就是地方债务的解药。国企与政府近水楼台,容易滋生腐败。毫不客气的讲,现在有些地方债务的形成,大多源于政府在招投标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应对官僚主义,由此滋生腐败而造成的。政企不分,政府既当裁判员又当运动员,这能公平吗?基建领域理应放开市场竞争,政府公开招标。因为,自负盈亏的民营企业更加注重工程质量、控制成本效益,既能减少腐败,又能消除内耗,何乐而不为呢?
  对于城市发展而言,应该先有城市建设,再有城市经济,先由外界输血,再逐步具备自身造血功能。BT正是帮助完善城市由输血到造血功能的转变。
  正派与腐败的分水岭
  反腐,一直以来都是民众关注的焦点。去年,在审计地方债务的同时,中央也拉开了反腐的大幕。在我看来,垄断才是滋生中国腐败的根结所在,而BT则是正派与腐败,干净与肮脏的分水岭。为什么这么说?
  在世界通行的国际式BT中,风险基本全部由企业承担,政府几乎不承担任何风险,但所有权归属政府;而中国式BT则由企业承担2/3的风险,其余1/3由政府承担,这是由中国国情所决定的。所以我常说,中国式BT并不是真正意义的BT模式,是一种妥协,是由中国国情逼出来的一种模式。正派之人希望风险完全由企业承担,腐败之人则希望政府承担部分风险,这样他才有权力和利益空间。
  我们不难看出,对BT的反对声音主要来源于既得利益集团,例如一些建设机构。正是因为BT的阳光性,剥夺了这些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分羹,才招致了他们的反对。许多城市建设局领导的仕途往往与基建项目密切相连,不是提拔就是双规。政府招投标领域存在的腐败对城市化建设的副作用很大。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交给企业,让政府回到公共服务领域,这才是正确的选择。
  与政府打交道,我们一直本着一个原则:成就对方,成就自己;感动自己,感动他人。在给政府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带去了智慧。因为没有发展前景,我曾经推掉过很多项目,也劝说过很多地方政府放弃他们原来想开发的项目,以防止浪费。为什么?他们来找我,是看中我的智慧。外界总有言论认为我们是靠行贿来获得政府项目的,这么多年来,我们要是有什么问题,早就被扒个底朝天了。因为我们不是行贿,是行“慧”,是靠智慧去争取项目。
  BT是城镇化基建投资最优模式
  城镇化建设已成为当下最引人关注的话题之一,但城镇化的推进无疑是一个渐进的、长期的过程,而包括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建设等多方面的城镇化建设,都将需要巨大的资金投入。
  BT无疑是城镇化建设基建领域最理想的方案之一。因为这种模式下,只要找到合格的投资人,政府几乎不会承担任何风险,所有风险都由企业承担。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全世界都在采用这种模式。现在,长线做BOOT,中线做BOT,短线做BT,这是全世界的共识。但在中国,BT模式才刚刚落地起步。中国也还没有真正的BOT和BOOT,因为这两种模式的长周期特质不大适合目前的中国国情。但未来,这两种模式一定会出现而且会成为中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中的主流。
  相较央企而言,BT成本低、效益高、进度快,百分百阳光。”严介和介绍BT模式的优越性时说,目前国家规定的项目质量保证期是一年,而BT模式承接的项目保证期则长达5年。不仅如此,太平洋建设成本要比央企低了20%。
  中国改革开放的前30年是工业化主导城镇化,未来30年是城镇化促进产业化,中国城镇化的核心就是县域经济,城镇化的成败与否也都系于县域经济一身。谁的建设速度最快、成本最低、质量最好,谁就在经济竞争中获胜。这就是阳光下的经济。
  BT市场前景广阔
  有人说中国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的浪潮已过,与之相关联的BT也将开始萎缩。我的看法却有所不同,即便说中国基建大潮会逐渐过去,增速会逐渐放缓,但BT的舞台和空间却会越来越大。因为形式主义和垄断力量会逐渐消失,市场本身的力量会迅速兴起,而BT是最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基础设施建设方式。过去几十年,BT尽管在城市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却没有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中成为主角。去年,李克强总理提出的要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服务进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让我看到了BT模式的阳光。未来,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运行逐渐从月光下走到阳光下,BT的重要性将不断上升。
  不仅如此,伴随着BT模式在国内市场的日趋成熟和日益壮大,国内的基建企业也开始受到国际市场的青睐。今年年初,我就曾带领太平洋建设总裁团队赴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两个国家进行了为期10余天的商务考察。在与澳大利亚前总统约翰?霍华德、悉尼市副市长郭耀文,新西兰经济贸易发展局资金部CEO Rodney Brayant等人的交流中,无不感受到了他们对中国基建企业对其投资的热切期望。考察中,新西兰最大的工程设计建筑集团BECA更是向太平洋建设抛出橄榄枝,表示愿意与太平洋建设联手建设当地一个公路项目。
  对于进军海外基建市场,太平洋建设也早已做好了准备。今年年初,刚刚成立的太平洋产业集团就是致力于海洋经济发展,依托太平洋建设实现战略转移,从中国市场走向国际市场,从中国式BT转向国际式BT,从太平洋建设迈向建设太平洋。
  只要心态阳光、心灵柔软、心地善良,我相信一切问题都不是问题。
   
   
   
   
   
   
   https://www.richdady.cn/zixun/index-p12.html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严介和:中国式BT或将走出国门(转载)